关于精品咖啡有好多还在讨论的地方。最近一段时间,大家都在作调整。
比如青岛籍咖啡馆发文说,把自己家的耶加雪菲增加了烘焙度,210度出锅,变成富有焦糖感的甜咖啡。这么做的根据是销量,因为调整到中焙偏深之后销量增加了。
其实这是显而易见的。整个中国有爱喝苦咖啡的地方,但没有能喝惯酸咖啡的地方。北方比南方更甚。
烘焙度根据本地市场来调整是没问题的。关键是“在这个烘焙度上能否做到好喝?"(江承哲语)其实这才是关键。从咖啡馆角度讲,好喝的另一层含义是愿意喝第二杯第三杯,也就是顺口,可以长期饮用,不会喝半杯放在那里。
这样的店越来越多。所以江承哲觉得,自家的新品咖啡——哥斯达黎加塔拉珠堂奥斯卡应该定位在更平衡、甜度更高的基准上。
还有个新鲜事。
前几天,有个开小咖啡馆的年轻人说:要用意式咖啡来普及精品咖啡!这句话对还是错呢?
因为精品咖啡最常见的面目是手冲,最与众不同的是虹吸壶,奶咖似乎代表商业咖啡,与精品咖啡的精神有冲突。
但精品咖啡馆卖的最好的依然是美式和奶咖,他们的奶咖基底是精品咖啡范围内的豆子吗?似乎没人会追问这些。因为意式本身所代表的就是近代人的传统喝法,甜甜的,醇厚的,精品咖啡可以用自己的好豆子去替代罗布斯塔豆,但不能保证客人会喜欢。
“用意式咖啡普及精品咖啡”类似这样的想法,台湾咖啡师冠军简嘉程也有。他用肯亚SOE来引导这些客人喝不一样的奶咖,客人通过了解这支奶咖的背景得到一点地域风味的知识,进而潜移默化。这多半是咖啡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奢侈做法,在中国的东部、西部、北部都很难有这样的精品豆意式咖啡做得起来。
开一家地道的单品咖啡馆需要实力和环境,开一间带奶咖的全是精品豆的精品咖啡馆要求同样的东西。后者适合自家烘焙以节约成本,在技能上的要求更高。否则SOE的价位会大大增加每杯的成本。
提出这个问题的咖啡馆店主实际上是受到精品咖啡不断普及的熏染,加上受够了商业豆的差味道,想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想法。
大家都在等待市场做大的那一天,彼时在产区集中采购时价格更有优势,精品豆的价格更平民,烘焙与萃取知识在业内更加普及,那么随便在路边的小咖啡馆也可以美美地喝上一杯了。